村民精神需要滋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几年,有个同学在他老家开了一个书院,他邀请我到他家乡讲学,也就是给当地的老百姓讲一些传统的文化。

我选取一本儒家经典,结合当前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状况,宣讲了儒家对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态度。

讲课过程中,提到孔子的一句话:“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对这句话略加解释,然后告诉村民,孝道不只是简单的给老人吃饱喝足,不能像养牲口一样对待老人,老人更需要精神关怀,精神赡养必须强化。

现在很多村里的年轻人不会孝敬老人,不懂得如何孝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信条是丰富的精神圣餐,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使心灵得到滋养。

当时听的人有村民、高中生,加起来也就十来个人。听完之后,一个村民非常感动,邀请我到他家里做客,给做了一桌子好吃的。

这表明,村民们还是非常需要文化滋养的,在文化的沙漠里撒上一点水分,文化生命就会从中慢慢生长。

很敬佩那位同学的举动,他在自家庭院里开设讲堂,让人们接受精神熏陶,这是一种情怀。

建设乡村文化讲堂

传统社会的祠堂、寺庙是教化人性的场所,是乡下人心灵的栖息地。做官的人退休之后,回到乡村,教化一方,乡村文化有所依托。

现代人离乡之后,不愿返回故里,文化资源单向流动,乡村成了世外之地,城乡文化差距扩大,文化沙漠化愈演愈烈。

乡村社会缺乏承载文化的载体,信仰缺失,伦理失丧,灵魂无法安放。正能量的文化因子被抽空之后,各种邪教趁机而入,占领人们的心灵。

人们需要精神寄托,精神丰盛的人才能引导人们向善,过善的生活。要有场所才能吸纳各类人才登台讲学,建立农村书院或文化讲堂,是个好办法。

没有政府和学者的推动,文化讲堂使难以建立的,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文化讲堂,但只是一个空客摆设在那里,没有实际内容。

一些乡村的基督教堂里,反倒是人满为患,热心传道士激情澎湃,人们听的津津有味,人们太需要精神的引领了。

建设乡村文化讲堂,是个大课题,需要各方参与,一个村子可以建一个讲堂,也可以多村合建,一个村可以有一个讲师,也可以多村一个。

上一篇:民营经济特稿:老乡传⑤丨肖要林(下) 焦点讯息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