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甲下纲—棘尾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相关资料图)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鳃足纲

叶足亚纲(鳃足亚纲)

双甲下纲

棘尾目

棘尾目(学名:Spinicaudata)是鳃足纲双甲下纲之下的一个目。

1.下属科

蚌虫科(Cyzicidae)

狭蚌虫科(Leptestheriidae)

渔乡蚌虫科(Limnadiidae)

古渔乡蚌虫科(Palaeolimnadiidae)

2.蚌虫科

蚌虫科(学名:Cyzicidae)也称蚌壳虫科,为棘尾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蚌虫属(Cyzicus)。

(1)蚌虫

蚌虫(学名:Clam Shrimp)俗称蚌虾,是一种生存于淡水的小型低等甲壳动物。其体被两片介壳包裹,活像一个会游泳的小贝壳。属底栖性,在水流和底砂中筛食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在鲎虫被推广为另类宠物后,又因发现其化石而逐步被世人认知的一种古老生物。

①外形特征

体躯包裹在两片介壳中,外形很象蚌壳。在蜕皮时介壳并不蜕掉。壳顶接近前缘,壳顶的内面有一韧带与体躯相连。身体前部上方有一束闭壳肌,控制介壳的开闭,头部有一对无柄的复眼。

第一触角细小,单枝,不分节;第二触角发达,双枝,用于游泳。口器大部分被上唇所覆盖。大颚无触须,磨面具细齿;第一小颚呈三角形的小片,第二小颚更小而简单。

躯干部具10~42个体节和10~32对躯干肢,呈窄长叶片状,扁平而透明。尾节侧扁,前端上方有时具一对尾须,后端上方具一对锐刺,下方具一对坚强的尾爪。

雄性第一对或前俩对游泳足变形为强壮的螯,为交配时的执握器;雌性部分胸肢延长的扇叶形成携卵器。卵粒直径约0.1~0.4毫米,卵孵化成无节幼虫或后期无节幼虫,经数次蜕皮即为成体。

②栖息环境

在春夏之交,常可在池塘及其他间歇性小水体中看到一种虫体侧扁,全身由两瓣甲壳包被,壳上生长线明显,有壳顶,但无明显的铰合部,形似蚌壳的小动物,这就是蚌虫。它们的分布范围广,生存能力强,是与鲎虫几乎同时代的古老甲壳动物,在我国均有发现化石。在东北的松嫩平原上也有分布其中的一种大型品系:蒙古原蚌虫(Eocyzicus mongolianus)。

它们通常喜欢偏碱性的水,在黑龙江省的大庆、安达一带有碱性草原,雨后就会有大量蚌虫出现低洼处的小水体中。

(2)蒙古原蚌虫

蒙古原蚌虫(Eocyzicusmongolianus),生活在碱性水的沼泽中。出现在夏季和初秋。

雄性壳呈卵形,壳顶低,背缘平直,与后缘相接处形成一角度,前、后缘及腹缘呈弧形。表面具生长线17—39条,边缘及其附近的2—3条生长线上具细刺。额宽,从背面观,前端呈四方形,从侧面观,前端钝圆。第一触角的前缘具9—11乳状突起,第二触角分两枝,每枝分10—15节。游泳足共25对,第1—2对为执握肢。最后17个体节的背面各具不同形式的刺和刚毛。尾节背面具尾刚毛一对,又不等大的刺8—9枚,最后一枚最长大。尾爪背缘的基半部具刚毛9根和刺一根。雌性的额角较窄,从侧面观,末端尖锐。第一触角的前缘具12—13乳状突起。第二触角的两枝各分13—14节。最后15个体节的背面也具刺和刚毛。尾节背面具刺19—28枚,最后一刺较雄性的为短小。尾爪背缘上的刚毛较雄性的为少。雄性壳长10.5—14毫米,壳高7—9毫米,雌性壳长9.5—11毫米,壳高6.5—7.5毫米。

3.狭蚌虫科

狭蚌虫科(学名:Leptestheriidae),又名棘贝虾科,是甲壳亚门鳃足纲叶足亚纲双甲下纲棘尾目之下的一个科。出现于夏季稻田浅水中。

(1)形态

壳薄,近透明,椭圆形,壳顶明显,位于壳前端的1/7,背缘平直,背后角突出,具生长线15条,近边缘的数条生长线上具细刚毛。雄性额角宽,末角圆钝,具一锐针刺。胸足24对,第1—2对胸足为执握肢。尾节大,背缘具锯齿24枚,末端爪大而长,为尾节末齿长的3倍,尾爪基部与尾节末齿之间具细刺15枚,愈近末端的刺愈大。雌性额角发达较雄性为窄,末角针形并具一锐刺。第1触角细长,具明显的感觉突。第2触角双枝型,各分13节,每节具数小刺及羽状刚毛。尾节与雄性相似。雄性壳长6—8毫米,壳高4—5毫米;雌性壳长6—7毫米,壳高4毫米。

(2)中国原狭蚌虫

中国原狭蚌虫(学名:Leptestheriachinensis),生活于小水坑中,夏季出现。

壳呈长椭圆形,雄性壳的背缘几乎平直,表面具同心圆生长线约17条。壳的后背角显著,前背角也可辨认。额角较钝圆,其末端具一细刺。第1—2对胸足为执握肢,掌节的腹缘中部内凹,末缘具一指状突起,向内弯曲,末端膨大而钝圆,密盖细刚毛,内末角具一柱状突起,其末缘具细刚毛,内末角具一指头状突起。指节基部膨大,中部向内弯曲,末端具一锐刺。尾节背缘内凹,具尾刚毛一对和细锯齿一列,末端的一刺较大。尾爪窄长,背缘具细刺一列。雌性壳的背缘中部略为隆起,表面具同心圆生长线约15条。壳的前背角与后背角都可辨认。壳顶很小,头部后枕角钝圆。额角较尖锐,末端也具一小刺。第10—11对胸足可以支持卵粒。尾节与尾爪与雄性的相似。雄性壳长10—11毫米,壳高7—7.5毫米,雌性壳长、壳高与雄性的相同。

(3)南京狭蚌虫

南京狭蚌虫(学名:Leptestheriananjingensis),采于夏初稻田内。

壳呈长卵形,壳顶显著。背缘较直,后背角明显圆钝,有13条生长线。雄性头部额角宽,末端有细针刺,头后角呈钝角,头后凹较宽。第1触角细而长,其上有9—10个感觉突。第1—2对附肢为执握肢。尾节背缘内凹,有细锯齿一列,小齿约有18个,最末端一刺较大。尾爪窄而长,背缘具刚毛一列。雌性的额角较尖锐,末端的细针刺较大亦较长。头后角较雄性个体的略小,头后凹的角度较雄性个体的略宽。第2触角的柄节长而呈简状,有两条鞭毛,每条鞭毛由12—13节组成,尾爪窄而长,背缘刚毛少。雄性壳长6毫米,壳高3.7毫米;雌性壳长6—7毫米,壳高3.6—4毫米。

4.渔乡蚌虫科

渔乡蚌虫科(学名:Limnadiidae)为棘尾目的一个科。此科的模式属为渔乡蚌虫属(Limnadia)。

木场渔乡蚌虫(学名:EulimnadiakobaiUeno),生活于静水小池中,出现于夏季。

雄性壳呈卵形,侧扁,半透明,带黄色,表面具同心圆生长线5条。背缘拱起,前、后缘及腹缘呈弧形。额角从侧面观尖锐而突出。眼突起,后枕角呈兔耳状。第一触角前缘具16—17乳头状突起,第二触角的两枝各分17节。躯干部具附肢的体节共19节。第1—2胸足为执握肢,第二胸足掌节前缘的指状突起较第一胸足的为长,各分两节,略等长,第一节的内末角和第二节斜截的末端均具刺状刚毛。第1—2胸足的末节(指节)呈指状,向内弯曲。在后体部最后数节的背面各具短刺1—2枚。尾节腹缘的后端具齿状突起一对,背缘具细锯齿18—19枚,末端的一枚特别大,呈刺状。尾爪很长,基部2/3具刚毛,末部1/3具细刺,在这两者之间具一短刺。雄性壳长9—10毫米,壳高5.5—6毫米。雌性未发见。

上一篇:led视频处理器怎么连接(led视频处理器怎么连接电脑)|全球新要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