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当导游晚上当演员,记者在江山大陈村体验村民忙碌的一天——文旅IP激活古村
春日渐暖,被誉为中国村歌发祥地的大陈村越来越热闹——青砖黛瓦的徽式建筑、错落有致的楼阁,散发着独...
2023-04-12春日渐暖,被誉为中国村歌发祥地的大陈村越来越热闹——青砖黛瓦的徽式建筑、错落有致的楼阁,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歌声越过马头墙,飘荡在古村的阡陌街巷中……这番春日乡村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为进一步打响村庄品牌、让更多游客实现从停留到驻留,近年来,大陈村挑选村民进行乡村旅游讲解员培训,并推出主要由本地村民参演的村歌剧《大陈见面》。村民白天当导游、晚上当演员,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村里培养出了导游
(资料图片)
近日上午9时,我到达大陈村时,村口的停车场已经停了数辆旅游大巴车,游人熙熙攘攘。
大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衍君迎了上来,他高兴地告诉我:“现在村里平均每天接待近千名游客。我们希望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两年,村里选了几个比较能说的村民进行乡村旅游讲解员培训。在游客有需要的时候,讲解员就可以介绍村里的文化、历史。你们看,前面那个人,就是我们村的首个乡村旅游讲解员马玲。”
顺着汪衍君指示的方向,我看到一个40岁左右的女子,正在为大约40人的旅游团做讲解。我一下子来了兴趣,三步并做两步跟上了马玲带的团。
“我们眼前这座汪氏宗祠是大陈村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省级文保单位,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重建于同治年间。为什么它不叫陈氏宗祠,而是汪氏宗祠?”这个团的游客来自上海,马玲卖起了关子。看到游客有些好奇,停顿一会儿后马玲接着介绍,“其实,大陈是汪氏祖先、明朝人汪普贤的乳名,他是家中的长子……”
刚听完马玲的介绍,一众游客又被村里的土货吸引了——汪氏宗祠左侧小广场上摆着数十个摊位,有村民在叫卖笋干、葛粉、胡柚等土特产。
“讲得不错,能教教我吗?”趁着游客们逛土特产摊位的时间,我向马玲请教。马玲说:“这些内容,很多是在参加乡村旅游讲解员培训时学的。村里还给我们发了一套江山市历史文化名村的书籍,讲解的主要内容里面都有。”当然,除了培训、看书,还得在实践中磨炼。“别看我现在能说会道,刚开始特别紧张。”让马玲印象深刻的是,她第一次讲汪氏宗祠时,游客们毫无兴趣。后来,她把讲解词“吃透”,在讲解时穿插一些故事,效果显著改善。
土特产农家菜卖火了
“想尝试的话,等会你可以给游客介绍一下我们的土特产。别怕,我来教你。”说着,马玲带我来到一家销售大陈面的摊位前,跟我讲起了大陈面的故事。想到等下就要“上阵”,我马上掏出本子,快速记下重点,并在心里默默复述。
准备完毕,我接过马玲手上的无线麦克风,拿起一包大陈面吆喝开了:“来大陈一定要吃碗大陈面,这背后有我们大陈老祖宗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被写成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唱进了人民大会堂,还被编成村歌剧《大陈见面》,这个村歌剧演出大家晚上就能看到……”好些游客被吸引了过来,一位60多岁的阿姨问:“和其他面相比,大陈面有啥不一样?”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马玲过来解围了:“大陈面的特点就是久煮不糊、隔夜不沾……”听过这番解释,游客们你一包我一包买了起来,摊主汪小青开心地告诉我,今天估计能卖出200多斤面。
“游客到村里旅游,都会经过这个小广场,20多个村民在这摆摊,平均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马玲告诉我。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大陈村成立了江山市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建设有限公司,她作为该公司的乡村旅游讲解员,每月有3000元收入。
马玲可能不知道,汪衍君还有进一步的盘算——在他看来,村民当导游讲解自己村具有先天优势,他们熟悉这里、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包括马玲在内,目前大陈村共有3名乡村旅游讲解员。另外两名讲解员主要提供志愿服务。接下来,我们将再培养一批村民当导游。”汪衍君说。
临近午饭时间,只见一波波游客朝村里各家饭店走去。“就餐要预订,否则高峰期饭店没位置。”对于村里餐饮、住宿等情况,马玲早已熟稔。
穿过几条青石小巷,我们来到村里一家农家乐。此时,包厢和大厅里都坐满了客人,老板方占华直接化身服务员,端着江山白鹅、土鸡、土鸭等农家特色菜,招待八方游客。“最忙的时候,一餐要接待40多桌客人,店内人手不够还得临时雇人。”村里旅游红火让方占华信心倍增,他又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民宿。
目前,大陈村的农家乐、民宿共有10多家,一些年轻人也回乡创业。在村中心的美食一条街上,在外打工的汪江庆回村做起了油炸粿和芝麻球,游客多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近千元。隔壁的粽子店生意也不相上下,村民祝金凤变着法子包出雪菜芋艿、五谷杂粮等不同馅料的粽子,平均一天能卖五六百个粽子。
12下一页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