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热点评!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这一生
作家路遥在小说《人生》发表并翻拍成电影后,一下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名人。但突如而来的成功,并没有带给他满
2023-05-22作家路遥在小说《人生》发表并翻拍成电影后,一下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名人。
但突如而来的成功,并没有带给他满满的幸福感,而是让他陷入了马不停蹄的应酬和对写作生涯的极度焦虑中。
(资料图片)
他决定结束这一切喧嚣,回归纯粹的创作。
他更想向评论界证明,自己还可以超越《人生》,创造另一个文学“巅峰”。
于是他做了一个看似“疯狂”的决定:写一部共计百万字的大部头作品。
《平凡的世界》三部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的。
路遥在自传性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讲述了他在成名之后,萌发创作设想,并最终完成《平凡的世界》的心路历程。
在书中,他写自己下定决心前的忐忑,写搜集素材的辛劳,写创作过程的艰辛……
其中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对自己写作风格的坚守,和对梦想的坚定执着。
在书中,他用自己一波三折的创作经历,告诉每一个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
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这一生。
在同时代的作家中,路遥算得上是真正的“夜猫子”。
他常常午饭前一个钟头才起床,所以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
午饭过后,他会立刻开始写作,整个下午是他的最佳工作时间,除了上厕所,他几乎在桌面上头也不抬,一直到吃晚饭,都会沉浸在写作之中。
晚饭后,他会安排一两个小时休闲时间,看看新闻联播,读读当天的报纸。
这是他一天中最为安逸的时刻。
夜深人静,当大家都入睡后,路遥的思绪会再次活跃:
要么完成当天未完成的任务,要么或阅读、或思考明天的工作安排。
他也曾觉得日夜颠倒不好,也曾多次纠正,但最后还是觉得这样的作息更匹配自己的创作。
如果说多年形成的“专属能量时间”,能让路遥高效地完成工作,那一些“专属”地点,则会让他头脑更加冷静、思维更加清晰。
在决定写《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来到故乡毛乌素的大沙漠中。
这无边的苍茫和寂寥,让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将要进行的,其实是一次命运的“赌博”:
这部作品将耗时多年,这其间,他将在“文坛”上完全消失。
如果作品失败,那将意味着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的失败。
但路遥知道,自己别无选择。
因为一个作家的使命感不允许自己放弃。
正是这次沙漠中的“誓师”,保障了他在以后的六个年头中,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能矢志不移地坚持走下去。
路遥的几段创作历程中,是不是藏着无数个普通人的影子?
我们也曾羡慕别人能高度自律、早睡早起;
我们也曾陷入无数次自我批判:为什么每天都逃不出熬夜的怪圈?
在一次次自我折腾之后我们才猛然发现,原来那些让别人精力充沛的黄金时段,还真不一定就适合自己。
然后,你渐渐发现能让自己达到最好状态的作息时间,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最佳时区”,挖掘出适合自己的“专属时间节奏”。
在面临人生重大决策时,我们也常常陷入迷茫和彷徨。
而当我们有一块专属的“心灵净化圣地”后,你就会发现,只要一去到那个地方,你的心绪就会变得十分宁静,思路也会变得分外清晰,你找到了自己的“专属空间节奏”。
网上有句话特别让人深思:
“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一定要过得比别人好,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过好这一生。”
确实如此。
找到自己的时间节奏,可以形成快速高效的工作规律。
拥有自己的空间节奏,能够形成敏锐冷静的思考模式。
不止步当下,不焦虑未来。
在自己的“专属时区”中,向着正确方向不懈努力,我们也能活出自己的“专属精彩”。
当决定要创作这部鸿篇巨制后,路遥的第一个难题,是确定小说的写作风格。
当时,中国的文学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各种国外的新思潮席卷全国。
路遥一想到这部作品将费时几年,那时都不知道文学写作风格会发生多少次迭代更新,心中就无比焦虑。
但理智却向他发出警告:不能轻易被一种文学风潮席卷而去。
因为任何一种新文学流派和样式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环境。
一味地模仿别人,忽略本民族的深厚历史文化,这种囫囵吞枣式的“引进”注定没前途。
思索再三,路遥还是决定用自己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解构这部规模庞大的作品。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文学大方向和对自己擅长领域的判断,都特别准确。
这样准确的判断,正是这部宏大作品得以成功的基石。
但在写作方式的问题圆满解决后,另一个问题接踵而来。
当路遥满怀激情地写下开头第一页时,却发现满篇都是张牙舞爪,他只好撕掉重来。
就这样一边写一边撕,三天过去了,除了纸篓里的一堆废纸,稿子上仍是一片空白。
痛苦的煎熬之后,路遥开始冷静地思考,这三天的失败,其实主要在于自己太渴望在文章开头一鸣惊人。但其实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会在开头就大做文章呢?
复盘之后,思路豁然开阔,开头也就出奇顺利了。
五六天过后,他已经初步建立起工作规律,掌握了每天大约的工作量和进度。
他在墙上贴了一张表格,写着从1到53的一组数字:
第一部共53章,每写完一章,就划掉一个数字,代表着自己又向目标迈进了一步。
正是这样精确的目标管理,才能让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高效完成自己的写作计划。
回望路遥的创作历程,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大神的工作风格,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是从最初的兵荒马乱一点点修炼到井然有序的。
刚开始做一份工作时,我们也常常找不到头绪、理不清方向,就如路遥最初一样一筹莫展。
而当我们在一次次失误中找到问题,在一次次前行中总结经验,也就渐渐发现了属于自己的“最佳工作节奏”:
对行业方向和自我能力的准确判断,会成为你事业成功的基石。
对工作亮点、失误的总结和复盘,会变成你能力提升的保障。
对工作节奏的把控和严格的自我约束,会化作你抵达胜利的最大驱动力。
当你懂得在失败中及时反省,在前进中持续自律,你就已经学会掌控自己的“专属工作节奏”,你就能真正一往无前,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
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期间,曾一度对自己严苛到近于自虐的程度。
为了找到生活的真实,他选择在一个煤矿的简陋房间里写第一部作品。
这里的物资十分匮乏:没有蔬菜、鸡蛋,连豆腐都难买到。
早晨,路遥常常不吃饭,中午是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吃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样。
这种伙食严重缺乏营养,根本无法弥补他每天10几个小时的体力消耗。
除了饮食上的匮乏,路遥更缺乏休息时间。
每天的任务都定得满满的,连半小时都不敢耽误。
这样苦行僧般的日子日复一日,他终于在第二部完结时倒下了。
他的身体像弹簧一样整个被扯断,软得像一摊泥。
最痛苦的是每吸进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
路遥第一次感到自己离死亡如此之近。
万幸的是,他在老家的一个老中医那里吃了100多副中药后,身体开始渐渐复元。
然后,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他面前:是继续休息还是接着再写?
按他当时的身体状况,起码还应该休息一年。
但是,路遥却万万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他用整个用血汗构造的建筑物在等待最后的“封顶”,关键时刻,怎能轻易放弃?
其实,这是在“死亡”与“完成作品”之间的一次人生选择。
思索良久,路遥还是决定必须接着干,但这次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一定要符合健康规律。
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怀着十分温柔的心情想要体贴自己。
他在老家的一个宾馆写第三部的初稿,这里每天能洗个热水澡,吃的也都营养均衡。
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这里一边写作,一边看病吃药。
他让朋友找了一副哑铃,又买了一副扩胸器,每天在睡前先做一套自编的哑铃操,再拉几十下扩胸器,当他真正开始怜惜自己的生命时,他的状态也开始变得稳定而健康。
回望路遥拼命筑梦的历程,是不是像极了无数个“打工人”的日常?
为了不落于人后,我们常常一开始工作就在玩命地“卷”,死命作践自己的身体而不自知。
而只有在身体轰然倒下的那一刻,只有在自己离死亡最近的时刻,你才能清醒地发现,原来自己亏欠身体的已经太多。
然后,你懂得了如何善待自己的身体、善待自己的内心。
然后,你才真正明白,该如何去掌控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
泰戈尔说:“最好的事情总在不经意时出现,所以不必慌张赶路,按自己的节奏,步履不停地走过每个今天。”
是啊,花开自有时,叶落自有期。
人生路远,来日方长,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时区,按自己的的专属节奏去过好这一生。
因为只有在自己最舒适的生活节奏里,人生才能看到生生不息的希望;
只有在自己最适合的生命节奏里,我们才会获得实至名归的终极幸福。
心理学上有个“巴纳姆效应”,指的是我们常常会受到周围信息的干扰而迷失自我,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推广到生活中,就是一个人若对自我没有清晰的认知,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偏离正轨,任何微小干扰都容易背离初心。
人生就是一次单程旅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目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表。
找得准生活节奏,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专属能量;
把握好工作节奏,才会抵达属于自己的成功彼岸;
掌控好生命节奏,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终极幸福。
前路漫漫,只要眼里有光,脚下有路,便可走得从容坦荡。
《无声告白》里有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生海海、岁月漫长。
愿你历经世事万千,依旧不疾不徐,走过万水千山,依然淡定从容。
愿你穿过生活的喧嚣,坚守自我的节奏,去奔赴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璀璨。
作者 | 陌菲,一手写亲子教育,一手写人生百态,文风可犀利、可温情。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星标“十点读书”
及时接收每晚新鲜出炉的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