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际成本核算和计划成本核算比较: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

2、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

3、如果企业的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资料图片)

4、采用计划成本法,其首要问题是制定好一个合理的计划成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2. 1 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构成内容相一致为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财务部门业绩,要求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口径一致,包括买价、运杂费和相关的税金等。

5、2 .2 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虽然计划成本的高低可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对发生和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无影响,但如果计划成本脱离实际成本太多,则无法随时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成果。

6、所以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应尽可能使计划成本接近实际成本。

7、可由企业的采购部门联合财会等有关部门参照同类存货以往实际成本,并根据物价涨幅等相关因素共同研究制定。

8、当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发生重大差异时,应作调整。

9、采用计划成本法进行存货核算的企业,其基本的核算程序如下:企业应首先考察与存货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规定存货的分类、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单位计划成本。

10、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11、其次,取得存货时,应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取得存货的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中,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进行登记。

12、还有,平时领用、发出存货都按计划成本计算,月份终了再将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摊,随同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记入有关账户,经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13、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

14、 我们仅用材料取得和入库这一过程为例,用简单的分录来加以说明:实际成本法下:取得材料: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15、××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6、××贷:银行存款等×××。

17、××材料入库:借:原材料(实际成本)×××。

18、××贷:物资采购×××。

19、××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均是以实际成本反映,所以月末不需加以调整。

20、计划成本法下:取得材料: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21、××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2、××贷:银行存款等×××。

23、××材料入库: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24、××贷:物资采购×××。

25、××计划成本法下,要在月末进行汇总,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具体分录如下: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26、××贷:物资采购×××。

27、××或借:物资采购×××。

28、××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

29、××从以上对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在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明细账可以只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将数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随时求得材料收、发、存的金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和调整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简便易行。

30、而在实际成本法下,对存货的数量、单位成本和总金额都要详细记录,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1、计划成本法虽然强调的是“计划”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适时地关注实际成本,与实际成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32、在取得存货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得出存货的“材料成本差异”,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过程,其实质是控制和决策过程。

33、通过两种成本的比较,使得采购部门不断关注其计划成本,结合更多的影响因素,不断降低其采购成本,节约支出,也为制定更完善的计划成本做准备。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上一篇:

下一篇:

x

推荐阅读

更多